一、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脑内黑质部位出现了急剧结构退化,不能产生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而使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大大阻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帕金森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
二、帕金森的临床表现?
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

拇指与食指“搓丸样”动作,节律4~6Hz,安静时出现,随意运动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下颌、唇、舌及头部最后受累。
运动症状--肌强直
当关节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肌力等同增加,且呈一致性,出现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如病人合并有震颤,则在伸屈肢体时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称为“齿轮样强直”。以颈肌、肘、腕、肩和膝、踝关节活动时肌强直更显著。

运动症状--运动迟缓
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使起床、翻身、步行、变化方向等运动迟缓,手指精细动作(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面具脸、小写征。

运动症状-- 姿势步态异常
站:屈曲体姿;行:-步态异常;转弯:平衡障碍;上肢连带运动。
早期:下肢拖曳;行走时上肢摆动消失。中期:小步态;启动困难;转弯时躯干僵硬,用连续小步使躯干与头部一起转动。

晚期:自坐位、臥位起立困难;小步前冲(慌张步态)。

非运动症状
(1)感觉障碍:早期即可出现嗅觉减退,中晚期常有肢体麻木、疼痛。
(2)睡眠障碍:夜间多梦,伴大声喊叫、肢体舞动。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常见,如便秘、多汗、溢脂性皮炎(油脂面)等。吞咽活动减少可导致流涎。疾病后期也可出现性功能减退、排尿障碍或体位性低血压。

(4)精神障碍: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并常伴有焦虑。约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发生认知障碍乃至痴呆及幻觉,其中视幻觉为多见。
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做那些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如血、脑脊液常规检查)常无异常,头部CT、MRI检查无特征性发现。
PET或SPECT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多巴胺摄取功能、多巴胺转运体(DAT)、D2受体,少数家族性患者可能发现基因突变。
四、帕金森诱发因素有哪些?
1.病因仍然不明,可能由于脑部炎症。
2.药物中毒。
3.血管性疾病。
4.肿瘤等均有可能。
五、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
诊断:必备运动迟缓;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这2项症状中的1项。
六、如何治疗帕金森?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在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控制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为首选方案,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BS))作为补充。
药物治疗
1、安坦(苯海索)、东莨菪碱及开马君等都属于抗胆碱能药物。
2、可替代多巴胺的药物:即左旋多巴及其复方制剂。传统的药物有美多巴和息宁两种,标准片、水溶片、缓释片三种剂型,现今新出现的复合左旋多巴叫达灵复,由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和恩托卡朋组成。

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早期对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但随着疾病的进展,药物疗效明显减退,或并发严重的症状波动或异动症,这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DBS。DBS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成为目前的主要手术选择。DBS手术对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异动症均有显著疗效,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手术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我科自2020年开展帕金森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以来,已为众多帕金森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了“新生”,受到帕金森患者的广泛赞誉。
七、健康指导
一、坚持长期用药,患者不可随意停药,并且定期前往医院复诊以调整用药,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二、(1)术后进行规律的程控和随访。(2)远离高热环境,如桑拿房;远离磁场环境,如冰箱、音响、微波炉等;禁止进行磁共振检查。外出活动时随身携带植入识别卡以便在需要时获得帮助。(3)坚持服用治疗帕金森药物。
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从被动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主动训练期间应有陪护人员陪同以防跌伤。
(以上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黄丽仙
审稿人:马贵荣
审核:护理部 房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