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市民眼中,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ICU)是一个抢救重症病人、神秘又不可侵犯的地方。更有一些重症病人家属对ICU的功能、抢救能力、监护工作不了解,对医护人员阻止其进入病房感到疑惑、甚至误解。近日,记者到市人民医院采访了长期从事急危重症抢救工作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晓源,带您认识一个全面的ICU。
ICU是什么?是不是危重病人都进ICU?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一般被称为“重症监护病房”。据王晓源介绍,一般来说,ICU收治的是那些已经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测和加强治疗短期内有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在ICU里,可以对危重病人实施24小时不间断的心率、呼吸等监护。对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脑外伤等濒死病人,采用各种强制手段,使生命得以维持,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
但是,并非所有危重病人都有收治ICU的必要,比如晚期肿瘤、脑死亡、临终状态之类的病人等目前医学上认为不可救治的病例,不在ICU的收治范围内。
不允许病人家属陪护是为病人着想
很多危重病人家属对医院重症医学科不允许有陪人而感到疑惑甚至不解。为此,ICU的工作人员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对家属进行解释工作。那么,到底医院为什么不允许家属陪护ICU病人呢?
王晓源表示,ICU收治的病人不允许家属陪护,是从病人康复角度考虑的。首先,家属频繁探视会增加病人交叉感染的机会,有些感染甚至是致命的;其次,为ICU病人实施吸痰、换药等治疗时采取的是开放性操作,如果人流大,无法保持病房的清洁度,不利于病人康复。第三,ICU病人身上插有引流管、呼吸管、尿管等多条管路,一旦发生意外,很可能瞬间夺去病人生命。因此,为了病人得到更安全的治疗,医院才会禁止家属随意进出病房。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考虑,ICU每天下午会安排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给病人及其家属相聚,让家属的关怀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使其早日康复。
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 ICU抢救成功率更高
“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能够达到更好的救治效果。”市人民医院院长李宁宁说,按照国家卫生部2009年4月份提出的重症医学科成为一类学科的要求,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该院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建,抽调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购进了最先进的治疗仪器和专业设备,在原有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专科重症监护室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组建了现在的重症医学科。
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拥有20张病床,是目前柳州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综合ICU科室。在设备上,该院ICU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呼吸机、心电图机、独立吊塔、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车、床旁B超等医疗设备,ICU病房配备了中央空调、电源双线路、层流净化、消毒,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先进设施,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
在人员配备上,该院重症医学科拥有医生13人,护士40余名。全体人员均经过危重症医学培训并接受严格的岗位准入制度管理,保证了ICU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科室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医生、护士24小时随时待命,大大提高了该院对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
23岁的鹿寨青年小韦,市人民医院ICU将他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现已平安出院、开心回家过年。去年12月的一天,身体一向健康的小韦突然感到头昏、乏力,到当地医院检查时,心脏已经只有微弱的跳动,医生表示,如不及时抢救小韦将会心脏衰竭死亡,随后小韦被立即送往市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联合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等多科专家联合会诊,并为小韦进行综合抢救。被确诊为重症心肌炎引起全身脏器衰竭的小韦,终于在市人民医院的ICU里捡回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在接受了五六天的治疗后,小韦的脏器功能基本恢复,后转入普通病房治疗,现已治愈出院。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面对随时会被死神夺走生命的病人,市人民医院ICU全体医护人员凭着一股永不放弃的精神,不分昼夜地全力投入到对病人的抢救中去,把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康复的患者都说,ICU是守护生命垂危患者的最后防线。
ICU的监护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市人民医院院长李宁宁上任后,一直重视重症医学科的筹建工作,把ICU的各项工作都列为重点检查、重点要求的工作项目。李院长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延续的要求也提高了,把抢救危重病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既符合人民大众的要求,也是医院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柳州晚报记者 胡妤琳